辰州矿业战疫情抢复产火热场面
邓永松 报道
山里的夜,有绿色陪衬,灯光摇曳,美得精致。
辰州矿业总部门前的广场上,每天上演矿工们的幸福夜生活——唱歌,跳舞,散步,打球。
平整的花丛中,立着8个彩色大字:庆祝建矿70周年,旁边的矿工雕像,挺拔有神,分外醒目。
70年,风风雨雨,却又化险为夷,奇迹不断。
2020年辰州矿业人刮目相看:一季度亏损3000万元,二季度连续两个月翻盘,盈利2000万元,6月份有望效益更好……
重疫之下,可喜成绩如何得来?外界很多人好奇。
“党建引领,奋战‘551’,不仅复工复产,而且达产达效!”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李中平给出扭亏为赢“密码”。
初夏,笔者在矿上采访,有一种深切感受,那就是他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;走到哪都有劳动竞赛的火热场面;问谁都能讲一段战疫情、夺复产的感人故事。
党委引航“虎口”夺复产
2020年春天,一场新冠疫情,打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。
地处湘西沅陵县官庄镇的湖南辰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也不例外。
受疫情影响,上班延后,200多外地员工到不齐,生产开不满、“吃”不饱,工作效率低,客户进不来,物流不畅,市场没恢复,产品销不出去,一季度直接亏损3100万元。
一等,二等,三等……疫情仍在焦灼中,不知何日是尽头。公司党委一班人忧心冲冲,白天忙疫情防控,晚上睡不着觉。
“人员下岗,饭碗保不住,拿疫情作理由,谁都不会买账!”李中平说,矿工一两个月不发工资没问题,三个月不发,很多家庭要告急,“前面没被病死,后面不能被饿死。”
3月18日,李中平带领导班子成员下井,到沃溪坑口一线问计,就全面复工复产开展“551”劳动竞赛的想法向矿工们吹风,听取意见。
“公司准备搞‘551’,就是产量增长5%,成本下降5%,技术指标提高一个百分点。你们觉得可不可行?”问题抛出后,底下一片哗然。
不少人担心疫情耽误,很难完成指标。狭窄的巷道里,围满4个工区的矿工,你一言我一语。
“每天工作8小时,提高其中24分钟有效工作时间,可多出4克金子,50个采场,同样成本,每月多产30公斤金子,就有2000万元利润。”李中平给大家算细账,结果一出来,大家服气了。
“只要真正动起来,争分夺秒,大干一场,目标完全可以实现!”千米井下的决策就这样出炉了。
3月26日,公司党委召开“战疫情、抓生产、保目标”劳动竞赛誓师大会,提出“551”奋斗目标,工作重心从防“疫”转向劳动生产竞赛,力争把损失夺回来。
党委引航“公司大船”,以“551”目标为导向的劳动竞赛生产活动就这样大张旗鼓展开了。
“等不得!能上前线的统统上,上甘岭打仗时,炊食员拿扁担也冲上去了!”受疫情影响,外地员工不能返岗,党委向留守总部员工发出替补号召,不少老员工返回生产一线干老本行,年轻干部下基层干“粗活”。
公司上下迅速掀起“百名干部下车间、三级干部到班组”热潮,开展督、学、帮、干,青年干部主动到生产一线参加实践学习,提高解决问题能力,帮助生产单位办事,通过转作风拉近干群关系。
1290名干部组成帮扶工作小组,下到7个基层重点生产单位,与工人同劳动、同分析、同讨论,参加 “金属去哪儿啦”等成本管控和技术攻关活动。
“关键时候,领导在一线,大家就放心,有依靠,有主心骨!”李中平跑遍联系的27个项目,在甘肃子公司调研,下午5点还坚持下井,看作业点,与工人开巷道会,做“551”动员。
3月初,一次到沃溪坑口下井,穿过地下通道时,李中平被电灯泡碰了一下头,触发科技攻关灵感:要是换成家里楼梯口的自动感应灯,人来就亮,人走就熄,那不更好?
“我们讲成本管控,可以从这盏灯下手。”他算了一笔账——井下巷道累计长度300多公里,每3米装一盏灯,总共10万盏,24小时长明,每天电费是一笔大开支。
说干就干,李中平先后两次带领导科技人员到井下现场办公,专门研究科技攻关,经过一个月试验,搞定项目改造,目前部分巷道已经改装感应灯,每天节省12至15个小时用电量。
党委委员何永淼既是成本管控竞赛设计者,也是参与者,他组织党员和青年突击队员、帮扶干部,到废石场捡矿石,先后选捡含金属矿石2吨多,经过冶炼,回收金子8克,为公司增收3000多元利润。
“千斤担子人人挑,人人肩上有指标!”实现目标,责任考核最关键,把每天产量、成本,利润核算指标下达到班组,晚上11点前,日清日结成绩单回传到全公司员工手机上,一目了然。
“董事长,昨天你赚了多少?”采访中,笔者问李中平,他打开手机,笑着报告:“昨天赚了116.93万元,其中公司本部利润60.5万元,外部职工56.58万元。”
李中平说,生产竞赛激活产量上涨,在沃溪采矿坑口,过去拼老命一个月搞110公斤金子,算了不起的事,今年搞劳动生产竞赛后,这个单位连续两个月每月产金量突破130多公斤。
4月中旬,省政协副主席、怀化市委书记彭国甫到公司调研复工复产,肯定辰州矿业复工复产劳动竞赛搞得扎实,搞得有成效,现场打电话要求市工会给予奖励支持。
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块“阵地”
在米晓君眼里,今年那次“稳客户”经历,让她难忘。
米晓君是辰州矿业常德锑品分公司共产党员、副经理,疫情发生后,出口转内销,企业争相抢客户。
“我们的生产原料告急,请支持一下!能否将订你们的货提前安排发送?”2月11日,刚刚复工的常德锑品分公司接到一位山东客户紧急求助。
当时,正是新冠疫情大暴发时候,交通实行管制,加上这趟货途经湖北,本地车不能出,外地车不能进。
“我们有难处,客户更难,保障客户请求,义不容辞!”常德锑品分公司党支部书记、经理彭泽淼召集米晓君等销售人员立马商议,分头联系货车。
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没有消息。按照计算,如果当天这批货发不出去,就无法在要求时间内送到,救急不了生产,客户受影响,有可能抛弃公司,选择别家采购。
中午传来好消息,一货运车主愿意接这趟生意,彭泽淼和米晓君马上行动,规划货运线路,为司机准备防护用品,然而左等右等,不见人影,后来才知司机家人不同意出车。
越是艰难越向前,彭泽淼和米晓君不放弃,继续打电话,在微信群发消息,功夫不负有心人,一辆山东牌照货车终于答应,大家加班装货,晚上7点,货物准时发出。
“非常时期,感谢你们为我们着想,不愧是负责任、有担当的国有企业!”三天两夜后,这批货物“逆行”千里,准时、安全送到,客户感谢不尽。
有人说,冶炼厂从来都是“消耗大户”,自从劳动生产竞赛以来,冶炼厂却成了成本控制“贡献大户”。
走进选矿厂,厂党总支部书记、厂长阳振环指着空地上一大堆废旧设备,一口气讲了几个“金属去哪儿啦”的“坚壁清野”故事。
“冶炼厂遍地是黄金,金属本来关在冶炼笼子里,结果出现跑冒,有的钻进粉尘,有的沾在设备上,我们的任务就是重新‘淘宝’!”为了让记者听懂意思,阳振环特意打了个形象比方。
今年4、5两个月,公司党委委员赵雄飞带队,组织精炼、初炼两个党支部几十名党员、班组骨干和帮扶干部,抹墙角,拖地板,刮机台,收集跑漏在外的金属。
一把扫帚,一块抹布,每次突击下来,收集粉尘3大桶,约80公斤,经过二次提炼,产金1000多克, 创40万元效益,仅此一项,冶炼厂每月节省200万元成本费。
公司财务部长卓静是百名干部下车间的帮扶组长,两个月来,多次参加钨品厂党支部开展的废气“淘钨”行动。
在很多人印象中,废弃排放口,难有金属残留,没想到送去一化验,还真发现了“新大陆”。
卓静介绍,他们把“钨水”重新过滤,仅一个跑冒点每年回收10吨钨产品,增加120多万元效益。
选矿厂、机械公司党支部组织党员和青年突击队,下坑道,挖烂泥,用袋子运出地面,送去选厂提炼,让混进泥水里的金子全部颗粒归仓。
“一个党支部,就是一块‘阵地’,让金属‘无处藏身’!”阳振环说,在开展551目标劳动生产大竞赛中,党支部总是第一个积极响应。
生产最难在哪,突击队就上哪
1000米井下,1.4米高作业面,对于1.6米高的刘湘元来说,每捡一块矿石,都要弯一次腰,但他没叫过苦。
刘湘元是辰州矿业鱼儿山坑口的党员劳模,干打转、放炮是把好手,后来当干部,调到地面办公室工作,任调度主管兼支部书记。
按照惯例,55岁的他,明年退休,今年可以提前休息。
这次疫情,员工补给不上,生产压头,新来的大学生员工对井下采掘工作不熟悉,他得知消息,主动找公司党委请缨,要求重返前线。
“我是共产党员,哪里生产最难,我去哪里!”下井前,老刘发起成立党员突击队,组成一个5人“尖刀班组”,一人带一个队下井,专攻最艰难的采点,为公司作贡献。
老刘工作的地方是个残矿回收点,巷道被破坏,轨道变了形,空间狭窄,无法机械操作,只能钻进钻出,靠双手一块一块捡拾,每往前走一米,对巷道和轨道维护一米,每天至少采运4机车以上矿石。
目前,刘湘元和他的党员突击队在这个“蜗居工作室”已经连续干了4个多月,先后采矿140多吨、精块矿16吨,他们的拼搏精神受到全公司人学习。
“更换设备不过夜!”这是今年奋战“551”劳动生产竞赛中,党员劳模戴辉率领的党员和青年突击队喊出的响亮口号。
53岁的戴辉,马上就要退休,搞工程安装出身,是“明星劳模”,有自己的“劳模创新工作室”,先后发明实用技术专利30多项,机械设备有“疑难杂症”,把他请来,什么都能解决。
5月14日晚上10点多,大雨下个不停,已经上床睡觉的戴辉被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吵醒,电话是公司打来的——“回填尾砂管磨穿,需要及时更换,不能影响明天生产!”
换管道,工程量不小,从地面到井下,垂直长度330米,取出坏管换新管,每隔24米做一次切割,60多根管道,吊装,焊接,不能出一丝差错。
“换平时,这个工程至少需要7天才能干完。”夜晚施工,人手少,天气不好,时间又这么急,难度非常大,戴辉召集安装公司人员商量时,场面很僵。
时间一秒一秒过去,代辉果断做出决定:“今年疫情影响,情况特殊,我们吃的是安装饭,想生产之所想,急生产之所急,现在生产有困难,没有等的理由!”
为鼓舞土气,他把参与人员编成一个“党员+青年突击队”,交待完施工流程和安全事项,转身冲进雨中,直奔施工坡口,指挥大家把管子卸下来。
换管道前,对管道做精准测算,保证每根管子同心对接,焊接一步到位。从地面到井下,300多米长的作业面,平时坐“罐笼电梯”上下,但是那个晚上必须靠双脚走,非常吃力。
作业现场,灯火通明,焊花飞舞,雨水拌着汗水,突击队员干劲十足,施工一点一点往前推进。人心齐,泰山移,天亮前,管子全线装好。
“不干好不下火线,这就是劳模精神!”奋战一通霄,队员们很疲劳,安装结束,有的靠在路边废旧管上,有的趴在巷道桌子上,沉沉地睡着了,李中平清晨看到这个场景,被深深感动。
“更换设备不过夜”做法,为后来创造了样本,打破了安装设备按部就班的惯例,不耽误生产,提升工作效率,还减少成本管控,这件事在整个公司有口皆碑。
每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
今年3月30日,辰州矿业运输公司50岁伍龙华接到一项特殊任务——到湖北黄石市拉选矿药剂。
“选矿厂药剂快用完了,派你去,必须保证完成任务,一旦误事,公司面临停产,大家的工资就保不 住!”领导找他谈话时,语气很重。
伍龙华在公司跑了28年运输,是个老司机,又是共产党员,今年疫情给公司带来上千万元损失,他也着急。
“我是共产党员,难道还叫别人去?”妻子在医院上班,听说伍龙华要去疫区拉货,开始也担心,伍龙华安慰她,后来妻子思想通了,叮嘱他路上多加小心。
有领导关心,家人支持,伍龙华备好防护服、口罩、酒精、水、方便面和被子,满载全公司人希望,第二天一早 ,“偏向虎山行”。
公司到湖北黄石市,原本只要半天时间,由于疫情期间交通管制,沿途检查20多次,到处不准下车,折腾一整天,直到晚上10点钟,才进到药剂厂,装完货,立马返回,一刻不停留。
“吃在车上,睡在车上,尿在路上!”考虑到既要把货拉回来,又要保证不给公司增添隔离麻烦,伍龙华沿途不进服务区,不进饭馆,困了在路边打个顿,饿了啃口冷馒头。
一人一辆车,驰行六百公里,穿过疫区,把3吨药剂安全拖回,保证了公司两个月生产需求,当驶进公司看到不少人兴起大拇指那一刻,伍龙华忽然意识到逆行的使命价值。
开班前会,开作业灯,洒防尘水,安全确认,开始耙矿捡矿,这是罗尧平和同事每天下井要做的几道工序。
6月16日上午,在沃溪坑口井下700多米的3290采场,记者见到了50岁的五工区值班长、党员劳模罗尧平。
他个子不高,面相憨厚,说话直爽,笑起来很开心,橙色工作服上别着一枚党徽,与人握手时,他赶紧把又厚又黑的手套脱下。
现在所在的采场,只有罗尧平和同事两个人,算一个班组,已经干了半年,放炮炸下来的矿石摊在巷道上方,他俩把乌黑的精块矿分捡到机车斗口,然后运至罐笼送出去。
巷道里没网络,没移动信号,手机派不上用场,有事到巷道口打座机。中餐到点有人送,罗尧平和同事吃完,在不绣钢做的坐凳上休息10分钟,又返回工作。
“疫情耽误这么久,公司提出保551目标,我们在保安全情况下,争取多出一些矿,出些品位好的矿!” 罗尧平和同事商量好了——每天7点20分钟下井,晚上下班多干半个小时活。
聊起奉献,罗尧平转过头,用手指指洞壁上的“党员示范岗”牌,笑着说:“我是党员,为公司目标多出力,心甘情愿!”他话锋一转,“在家我是顶梁柱,多劳多报酬呀!”
“每个支部就是一个尖刀营,每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!”公司党建部部长向峻说,沃溪坑口井下共有90个采矿点、8个党支部、86名党员、7个党员示范岗,每个点多出1吨矿,公司每月增加1000吨矿效益。
责编:马菀倬
来源:人民日报客户端